人類動用各種武器和以各種形式進行的一場最漫長的搏鬥迄今仍在繼續:讓自己有足夠的食物來源。英國學者托馬斯‧馬爾薩斯(1766-1834年)曾對人類能否取勝表示懷疑。他在1798年的《人口論》(Essay on Population)中得出結論説:“人口數量超出供養能力的階段早已到來。”他預測,“苦難與罪惡”因將而至。但是,總體而言,馬爾薩斯的理論並未兌現,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出生於印度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在1994年指出,當時世界人口已經比馬爾薩斯最初發表《人口論》時翻了將近六番,然而每人平均食品消耗量增長,每人平均壽命延長,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帶來這種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獎人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1914–2009年)開創的“綠色革命”( “Green Revolution”)——這個詞將多次出現在本期文章中。
但是,人與糧源的競爭尚未成定局。阿馬蒂亞‧森指出:“世界人口達到第一個10億用了數百萬年時間,達到第二個10億用了123年,33年後達到第三個10億,14年後第四個,13年後第五個10億……。”今天世界人口為大約68億,其中大約10.2億人營養不良。本期美國電子期刊(eJournal USA)所探討的主題就是,如何讓21世紀的農業滿足人類吃飯需要。
科技實力與農手段相結合能夠從多方面推動進步:讓食品更富足、讓健康食品更發達、讓全球市場為更多人提供食物。農業甚至也是新型清潔能源的出路所在。
本期電子期刊反映了科學家、政府官員、以及印度和美國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獲獎人的聲音。他們共同代表著博洛格博士在他的諾貝爾和平獎領獎演説中稱之為的戰饑餓“大軍”。從更加宏觀的角度而言,21世紀農業代表著一種對人類集體智慧的崇高運用。願這場鬥爭早日獲勝。
——編者